《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读书笔记(上)

我是从豆瓣图书TOP250中看到的这本书《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之前认为这只是得到的课程讲义,认为是不是有点评分过高了;前面9月份在余杭区图书馆发现可以借阅,就借来读了,觉得收获满满,对于我这样的业余读者来说,这本书上内容已经深度广度都很足够了,让我了解百年来众多伟大思想家的关键思想,给我有不少的启发,所以,我还是五星推荐。下面是一些我记录的一些读书笔记。

这本书的意义:1. 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 2. 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起反思性的思维。
思想观念并不脱离于社会现实,而是内在于社会现实。如果离开了思想,我们根本无法真正理解现实。
“现代”是一种新的时间意识。第一,现代代表着一种对传统的否定甚至决裂的态度。 第二,从“厚古薄今”到“厚今薄古”,认为当下以及未来比过去重要。 第三,现代意味着对人的创造性和主体性的肯定,人类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体。
“现代”是一种新的时间意识,告别过去、开创未来是它最鲜明的特点。“现代化”这个术语主要是指现代历史变革的过程,启蒙理性主义是推动变革产生的关键思想因素。
古今之变:个人主观价值绝对提升,自然秩序被打破,理性秩序建立。“自然变成了不自然”。
启蒙理性主义。理性成为区分真理与蒙昧的决定性标准,成了衡量一切的准绳;理性甚至取代了神的位置,具有近乎上上帝一般的神圣地位。
两个基本观念的转变: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变,是人看待世界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个人主义的转变,是人看待自己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世界的祛魅”:古代世界那种迷雾一般的魅惑,在现代的“清晨”被理性化的光芒驱散了。世界被充分理性化,也就被人看透而不再神秘了。
现代社会的主导思想是科学,科学属于”实然“领域,旨在发现世界的真相是什么,只能做出相应的事实判断。但支撑人类生活意义的重要观念和原则,包括宗教信仰、人生理想、道德规范以及审美趣味等等,都是”应然“领域的价值判断,而科学无法解决价值判断问题,它给不出一个确定的回答。价值观念之间冲突不断,在个人和公共层面都造成了严肃的问题。
韦伯给我们的启发在于,坦然面对这种困境,与此共存,这也是理性成熟的标志。
“非个人化”(impersonal)就是“对事不对人”,为了追求效率,人被简化成一些指标,与任务无关的个人因素则忽略不计。(对整个系统来说,这样可能效率更高,比如一些大公司迅速的裁员等)
价值理性是通过理性思考来确定目标,工具理性则是通过理性计算找到达成目标的最优手段。两种理性发展不平衡,工具理性不断扩张、发展太快、太强大,带来了“手段压倒目的”的问题。(我们现在日常工作生活中 也都在讨论这个 “手段”与“目的”是否搞清楚)
社会呈现出机器的属性,人则被“非人化”,被看作是机器的零件;这种倾向成为现代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韦伯概括为“现代的铁笼”。
现代社会强调个性、强调自由,看上去有各种各样的选项供我们选择。但实际上,我们并没与太多的机会,因为我们有一个迫切的任务:满足社会对一个零件的要求。我们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为一个合格、优质的零件。
铁笼是冷酷的,但它同时又是现代生活的基础和保障。铁笼束缚我们,但也庇护我们。
韦伯为我们描述了现代性的底层机制、现代化的丰功伟绩,同时又指出了现代性的冷酷、现代化带来的弊端。我们搞明白这些机制和弊端,不是要陷入悲观,而是为了“了解真相”。
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许多问题如果一直追问下去,就会遇到终极关怀的问题:生活到底是为了什么?人生究竟有什么意义?
尼采说”上帝死了“,其实是说,上帝死了,后果很严重,人陷入了虚无主义。尼采认为形而上学就是一些虚假的思想。
虚无让人变成了积极的创造者,这是积极的虚无主义。
尼采的虚无主义,坏消息是人生是虚无的,理论文化也是虚无的。好消息是,因为虚无的真相留出了最自由的空间,我们可以用生命本生的力量创造自己生命的意义。这就是尼采所说的超人。
视角(perspective)是所有生活的基本条件。视角主义,就是”视角决定事实“。
视角主义不是说不同的视角会对同一个客观真相得出不同的主观认知,而是说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客观真相。不同的视角,得到不同的真相;不是”看到“真相,而是”制造“了真相。 (这个视角 让我想到了《时间简史》中提到的强弱人存原理)
意识到自己眼中的真相不是绝对真相,对更多视角保持开放的态度,去倾听、理解和学习它们。
如果尼采宣告了”上帝的死亡“,那么弗洛伊德就宣告了”理性人的死亡“。
人类心理结构中的”无意识“区域非常巨大。
人格结构三元说:本我、自我、超我。(本我的力量最强大)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在现代的科学上受到了批判/否定,但它对社会文化的改造巨大,最重要的后果是:欲望被解放了。
萨特的存在主义学说,最重要的两点:自由选择,积极行动。
纯粹的意识本身就是虚空。
如果人的存在就是意识,而意识本身就是虚无,那么人的存在就是虚无。
物的那种被决定的、不能改变的存在,叫做”自在“的存在。人的这种”有待形成“的、不固定的存在,叫做”自为”的存在(“为自己”)。自在的存在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本质,而自为的存在没有固定的本质,它的本质是可以变化的。
人没有固定的本质,人的本质是可以改变的、有待形成的,原因就是人的存在根本上就是虚无的。
“人是一种徒劳的激情”,总是有一种激情推动我们去占有、去追求,但我们希望得到的那种满足其实永远无法实现。
人是被判定为自由的,自由就是人的命运。人唯一的不自由就是不能摆脱自由。
萨特说,存在就是虚无,存在先于本质。如果“本质”决定了命运,那么,先于本质而存在的人就不被任何命运所限定,也就是说,人在根本上是自由的。
从“存在就是虚无”,萨特推出了人的绝对自由;而从绝对的自由,萨特又推出了绝对的责任。
萨特认为,人总是要维护自己的主体性,所以人与人之间一定会为了争夺主体性而斗争。每个人在和他人相处时,都想把他人变成客体,以此来维护自己的主体性和自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总是为了争夺主体性而斗争。即使在爱情当中也不例外。

master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